王蓬|秦蜀古道千古奇观

今年“世博日”,汉中城南,拜将坛下,借历史风云,演今日大戏:第二辑文旅丛书首发。伴着书简歌舞,汉服展示,推出皇皇十册,表现汉水古道,历代名人,城洋青铜,西北联大,古城旧事,雅风美俗……图文并茂,全彩印刷,盒装袋提,美轮美唤,作者签名,馈赠英模,群情勇跃,掌声叠加。一套在手,可尽揽汉水源头,张骞故里的前世今生,岂可不藏之、珍之、揽之!
对这十册文旅丛书, 我们将逐一介绍。
文旅丛书首发现场
秦蜀古道 千古奇观
:走近《绝壁上的史诗》
文|王蓬
这是早于万里长城的一项大规模的土木建筑工程,是中国古代穿越秦巴大山的国家级的高速驿道,也是镌刻在秦岭峭壁上的伟大史诗, 她使黄河长江流域两大文明得以交汇,祖国版图得以统一。尽管沧海桑田,兵毁火焚,这一古代奇观几乎消失殆尽,但它曾经起到过的巨大作用却永载史册。
一一摘自王蓬: 纪录片《栈道》 赵忠祥解说 1994年中央电视台播出

古今道路,常因时代不同,官方与民间,书面或口头,表述方式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蜀道,显然是书面称谓,或者是唐宋时期的说法。今日书面称108国道、川陕公路、宝成铁路、西汉高速、西成高铁等。秦汉时期,把从国都长安通往四川乃至滇藏的驿道称五尺道,唐宋时称蜀道、山南驿道,明清时期,官方和群众都把穿越秦岭的驿道称北栈,把穿越巴山的驿道称南栈。由于李白名作《蜀道难》的巨大影响,蜀道一词贯通古今,影响最大。
近年发现的秦直道
那么何为蜀道从广义讲,凡通往古蜀国,即今日四川的道路都可以认为是蜀道。但史籍所载主要是指汉唐时期,由国都长安通往四川成都的陕川驿道。也是李白咏叹过的蜀道。蜀道常与栈道或栈阁联系在一起,其实,栈道、栈阁、阁道是一回事,也可以说是蜀道中的精彩华章。蜀道从长安出发,在八百里秦川可以修筑宽阔驿道,栈道是为穿越秦巴大山修筑的一种特殊道路。1992年初,我承担系列专题片《栈道》撰稿,随摄制组用了一年时间对几条古道做了实地探访和考察,日后又用十年时间,全程探访七条古道,基本上弄清楚了栈道起源、位置、变迁,以及现存的遗迹。
动身之前,首先查阅典籍,了解什么是栈道《韵会》称:小桥曰栈。《汉书》载:栈道,飞阁复道相通也。《辞海》中说:我国古代在峭岩上凿孔、架木、铺板而成的道路。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修筑这样的道路呢这是古代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知道,古都长安曾是十三个封建王朝建都之地,周、秦、汉、唐更是把华夏民族威武雄壮推向极致。既然长安是全国中心,就必然要修筑四通八达的驿道把京都省府与边城远地沟连起来,政令方能下达,赋税才能集中,国家方能统一。若在平原,道路修筑就比较容易。早在西周,就已建立有整套的修筑道路的规格与标准。道路分为经、纬、环、野,并与田亩面积、水渠长短、城邑大小统一规划,整齐而富于变化,统一中透出威仪,充分显示出礼仪之邦的高度文明。
巍峨秦岭
但在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乃至整个大西南之间却横着一道天然屏障:秦岭与大巴山。都是东西延绵,长达千里。秦岭最窄处也二三百公里,没有人烟,食宿无着,当时植被茂密,古树参天,完全可能迷路,那么古人是怎样穿越这些蛮荒峻险的大山,沟通中原与大西南的呢
我国最早的典籍《尙书.禹贡》中有涉及秦蜀古道的記载:“ 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 史记.六国年表>》说公元前451年,秦历共公城南郑,说明秦人已从关中直走到汉中;蜀人参加牧野之战,说明蜀人殷末已走向中原;穿越秦巴大山的古道发现与使用应远在三皇之世,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古代先民是怎样发现和开辟道路的呢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过,由于地球自转,内应外力的结果,秦岭成为突兀云表、东西延绵的大山,以主脊为界,北坡的雪水流进渭水汇入黄河;南坡雨水则归流汉水汇入长江。
陈仓古道

亿万斯年,岁月悠悠。
秦岭被雪雨激流冲刷为条条幽深狭长的河谷。这些河谷又被古人利用。可以想见,当初尚未完全摆脱游牧状态的古代先民,为了生存,沿着温润平缓、植被茂密的河谷,一边采集,一边狩猎,辗转迁徙,长期探索。终于认识到隔绝中原与大西南的秦岭山中,竟然有河谷可通。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古道首先经历了自然踩踏与自然发现的阶段。
在实地考察与拍摄专题片的过程中,发现的多处古道遗迹都印证了专家们推断。首先,古道基本上都沿着河谷,河谷平缓,少越山岭之苦。这种沿河谷修道的办法一直沿用到现代铁道与公路,称为沿溪线。
这在中国文字中也能找到依据,古语“无水不成道。”所以道路的“道”字加“辶”部首,因沿水才能行船。可见古道产生于古文字之前。
明清时期石积式栈道
在实地考察中发现,秦岭山中河谷地带,至今还残存着一些古代先民踩踏开凿的原始路痕。留坝县界牌关附近,褒河对岸数百米长的整体山石上凿有脚窝,间隔在半米左右,正好是一步距离,一边临河,一边为山崖,仅容一人行走。我们涉河过去仔细观察,这种脚窝显系人工所为,在铁器出现之前,新旧石器时代,也可以用石制的砍砸器凿出。至今,这些小道还为山区群众在捕捞、采集时使用。请教专家,认为这极有可能就是古代先民开辟的原始小道。
古代蜀道示意图
这些原始小道为以后的官驿大道提供了先期准备,经过长期筛选,逐步定型,目前被专家确认的古道有七条。其中4条穿越秦岭,由西至东为:陈仓道,从宝鸡越大散关,经凤县至勉县茶店出口;褒斜道,由关中眉县斜谷进山,从汉中褒谷口出山;傥骆道,由关中周至进山,至洋县傥水口出山;子午道,由长安县南子午镇进山至安康石泉出山。穿越大巴山的有3条路,由西向东为金牛道,即今勉县西行经宁强入川道路;米仓道,由汉中南行经米仓山至四川巴中或南江;荔枝道,由镇巴至万源道路,因接涪陵曾为杨贵妃送荔枝得名。此外,我国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的史念海教授在其著作《河山集》中提出穿越秦岭还应包括武关道,即从关中篮田始、沿丹江、过武关穿越秦岭。这也是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的进兵路线。这样穿越秦岭的古道为五条,与穿越巴山三条古道形成“三五格局”,与古人认定的“三皇五帝”,“三山五岳”等“三五之道”相符合。这种说法,我国历史地理学大家严耕望先生在所著《唐代交通图考》中也予以认定。
褒斜道石门原状

需要说明,古代先民自然踩踏、自然发现的原始小道并不是栈道。把原始小道开辟为官驿大道是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据史料记载秦人的建筑工艺相当发达,不仅留下万里长城、兵马俑等奇迹,秦始皇每消灭一个国家便在咸阳塬上仿造这个国家的宫殿,以空中阁道相通,“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骊山”,从咸阳到临潼,延绵百里不绝。秦代工匠修筑空中阁道的技艺,很自然的会运用到修筑栈道中去。更重要的是秦人此时己发现和使用鉄器,成书于周秦之际的《山海经》记载秦地有六处产铁,《中国冶金简史》也记载:“ 近年来,在陕西临潼、咸阳一带,出土了不少秦的鉄农具和鉄工具,如鉄凿、铁铲、鉄犁、鉄锤等。”鉄器的发现和使用 使秦王朝能够开凿郑国渠与广西灵渠,四川都江堰等不杇的水利工程,也为凿架栈道提供了科技支撑。把自然踩踏出来的原始小道开凿成能过车马的栈道,是古代交通产生了一次飞跃,也是早于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的一项大规模的土木工程,还是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前国力的炫耀。所以,最早记载栈道的《史记》中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
嘉陵江边的古栈道
在穿越秦巴大山的多条古道中,古人依据不同的山形水势,创造了多种形态的栈道,依据遗迹复原,有五六种之多,最多的是平梁立柱式,即在临河石崖上凿孔架木,在水中立柱支撑,加上栏杆,铺上木板,便可供人马行走。再是依坡搭架式、多层平梁支撑式、平梁立柱加篷盖等。最绝是一种千梁无柱式,由于河水湍急汹涌,无法在河中安置立柱,于是单把石柱木梁插进悬崖壁孔,再铺上木板,类似今日楼房伸出的阳台。这种栈道还是诸葛亮的发明。在《水经注》中有记载,我们在秦岭深处太白县境,当年诸葛亮屯军的赤崖寻找到残存的七根石梁,足见记载不谬。
古道遗迹
在嘉陵故道经过的汉中略阳县出土了一方南宋时期的碑刻仪制令,内容是“贱避贵,轻避重,少避长,去避来。”是我国发现的古代交通规则,除“贱避贵”不合时宜,其余至今仍包含在现代交通法规之中,可见栈道建成,便有为之配套的法规可供执行。
这七条古道大多被今日公路、铁道利用或取代,但秦蜀古道曾经起到过的巨大作用却永载史册。
汉中市文旅局领导与汉中学人聚会市博物馆-左起王蓬-王耀-龚富裕-刘清河-苟保平-陈伟-黄建中-杨建民-王景元-左汤全-常虹-陈海儒-卢辉-张尚中
经典回顾:
王蓬|“湘西王”的生死之恋
王蓬|“川边王”的是非功过
王蓬|话前世今生 讲汉中故事
王蓬|文学生涯五十年感述
王蓬|古城遗韵 汉中人的乡愁
王蓬|《文明曙光》:揭示汉中青铜器奥秘
王蓬|《烽烟不负嘉年华》:解读西北联大往事
王蓬|《张骞故里多英杰 》:讲清汉中先贤俊杰
王蓬|《天汉大地多胜迹》一一带你了解汉中前世今生
王蓬|《在水一方》:揭示汉水先民史迹
王蓬|秦风蜀情 羌舞楚影
王蓬|光辉一页 彪柄青史
作者简介
(说明:王蓬和他的著作)
王蓬,国家一级作家二级岗位(二级教授)曾任陕西作协副主席、汉中市文联主席、作协主席。創作40余年,结集50余部。曾获国家图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全国首届徐霞客游记奖等多项奖励,并有多种著述翻译国外。系国务院享受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文图来源于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