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历史价值是什么 陈家祠历史价值介绍

一、陈家祠历史价格?

陈家祠既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形式,又富有广东地方工艺装饰特点,表现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该祠从上至下,从外至里,所有的堂、院、廊、厅、门、窗、栏杆、屋脊,大量地运用了石雕、木雕、砖雕、陶塑、泥塑、铁铸等加以装饰。既有镂雕于石栏杆的瓜果、花鸟、云纹,镶嵌于各处的铸铁花等纤巧小品,又有雕塑于屋脊长达二十七米的巨幅泥塑。雕塑彩绘中最多的是反映劳动人民美妙愿望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景象,以及菠萝、荔枝、杨桃、木瓜等南方佳果。陈家祠集广东民间工艺之大成,成为中国少见的一座雕塑艺术建筑。

该祠第一排大殿曾为客厅和书塾(中国过去的祠堂多附设私塾);第二排大殿用于聚会;第三大殿则供奉祖先牌位,名位高者居中,低者分居两侧,等级森严。祠内是广东全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华荟萃之地,种类繁多,仅雕刻作品便有木、石、玉、竹、象牙、金属、贝壳十余种。这些民间工艺品和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艺术共展一堂,相互辉映,每天都有很多中外游客来此欣赏,获得美的享受。

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至十九年(1888-1893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致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三雕、三塑、一铸铁著称, 号称百粤冠祠。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伟大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 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 “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里面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 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 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二、陈家祠屋顶雕像的典故?

陈家祠屋顶的雕像一个舞蹈女神,取材自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千里江山图’里面的舞蹈女神图案。据说陈家祠是陈氏宗族在广东潮州地区的祠堂,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南方最具代表性的祠堂其中一个。陈家祠内部的各种雕刻和绘画都是汇集了当时中国南方最杰出的工艺美术家的精华。陈家祠屋顶的女神雕像不仅代表了工艺美术和文化传统的丰盛性,也代表了南方地区丰盛的艺术和文化。

三、广州「陈家祠」一个何景点,有何吸引人的地方和历史典故?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它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陈家祠的建筑雕塑饰件多达284件,包括石雕58件、木雕57件、灰塑57件、陶塑58件、砖雕41件、铜铁铸和壁画13件。陈家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家祠也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所在地,是民族一级博物馆。馆内除长期设有《广东传统雕刻艺术》、《广东象牙雕刻艺术》、《广东刺绣》、《百年陈氏书院》、《旧广州家居》等展览外。还不定期展出各种广东民间工艺品,如石湾艺术陶、广州织金彩瓷、潮州金漆木雕、广绣、套色蚀花玻璃等。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一、简述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四月,陈昌朝、陈宗询、陈兰彬、陈伯陶等广东四十八位陈氏族中乡绅名流联名向全省各地陈姓宗族发出《广东省各县建造陈氏书院》、《议建陈氏书院章程》等信函,内容是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员到省城广州商讨修建陈氏书院一事,筹集款项。

倡建陈氏书院的陈姓“绅耆”,包括了清政府时期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清末著名外交官吴川陈兰彬和曾任翰林院编修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广东著名士绅。

陈家书院正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

走进书院,漫步于古朴幽雅的庭院,穿越过笔直秀美的连廊,耳畔传来轻柔动听的丝竹乐,游客们无不惊叹于岭南大众的艺术创造。

那庄严瑰丽的造型,生动流畅的线条,错落严谨的结构,典雅美妙的组合和富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国的建筑专著《全球建筑艺术》、《中国南方建筑’里面,便盛赞她为中国南方建筑艺术的典范。

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慧眼,写诗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全球,胜读十年书。”

二、规模

陈氏书院是广东规模最大、装饰华丽、保存完好的传统岭南祠堂式建筑,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为6400平方米,由大致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

陈氏书院集中了广东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巧妙运用木雕、砖雕、石雕、灰塑、陶塑、铜铁铸和彩绘等装饰艺术。其题材广泛、造型生动、色彩丰盛、技艺精湛,是一座民间装饰艺术的璀璨殿堂。

广州市的陈家祠,位于中山七路,又名陈氏书院,在神州大地知名度颇高,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1959年辟为广东省民间艺术博物馆。

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六年——二十年间(1890一1894年),是从前姓陈的广州人用以供奉祖先的庙寺。那时,广州姓陈的不但居多,且最有地位。因此他们集资建起了这座陈氏合族祠。这是一座“广五间、深三进”,面积达一万三千二百多平方米,前后拥有八十多米长的三排大殿,中间和左右两侧贯以四条长廊,组成六个大院庭。

三、文物保护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二十年(1894)落成,为广东72县陈姓族人捐资合建的宗祖祠和书院。

陈家祠是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布局严整,装饰精巧,富丽堂皇,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作为捐资的回报,这些陈氏宗族可以将其祖先牌位放到陈氏书院的神龛内供奉。

21世纪以来,陈氏书院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四、观赏价格

陈家祠既体现了中国建筑的形式,又富有广东地方工艺装饰特点,表现在建筑装饰艺术方面,该祠从上至下,从外至里,所有的堂、院、廊、厅、门、窗、栏杆、屋脊,大量地运用了石雕、木雕、砖雕、陶塑、泥塑、灰塑、铁铸等加以装饰。既有镂雕于石栏杆的瓜果、花鸟、云纹,镶嵌于各处的铸铁花等纤巧小品,又有雕塑于屋脊长达二十七米的巨幅泥塑。雕塑彩绘中最多的是反映劳动人民美妙愿望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景象,以及菠萝、荔枝、杨桃、木瓜等南方佳果。陈家祠集广东民间工艺之大成,成为中国少见的一座雕塑艺术建筑。

该祠第一排大殿曾为客厅和书塾(中国过去的祠堂多附设私塾);第二排大殿用于聚会;第三大殿则供奉祖先牌位,名位高者居中,低者分居两侧,等级森严。祠内是广东全省民间工艺美术精华荟萃之地,种类繁多,仅雕刻作品便有木、石、玉、竹、象牙、金属、贝壳十余种。这些民间工艺品和陈氏书院的建筑装饰艺术共展一堂,相互辉映,每天都有很多中外游客来此欣赏,获得美的享受。

为广东省陈氏的合族祠堂,又称陈氏书院。陈家祠建于清光绪十四至十九年(1888-1893年),由黎巨林设计。整座建筑坐北向南, 占地1.5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6400平方米。为三进五间九堂六院大致19座建筑组成。陈家祠以其巧夺天工的装饰艺术著称,它荟萃了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以其&34;三雕、三塑、一铸铁&34;著称, 号称&34;百粤冠祠&34;。

陈氏书院坐北朝南,门前有开阔的广场,设有前、后、东、西四院,占地面积132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宽和纵深均为80米,平面呈正方形。采用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封火山墙。总体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杪”布设,以六院八廊互相穿插。布局严谨对称,空间宽敞,主次分明。在建筑的处理上,以中轴为主线,两边以低矮偏间、廊庑围合,衬托出主殿堂的伟大气概,形成纵横规整而又突出主体的构局。建筑外围有青砖围墙,形成一座外封闭内开放的建筑群体,是典型的广东民间宗祠式建筑。

陈氏书院以其精湛的装饰工艺著称于世,在它的建筑中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壁画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书院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

陈氏书院中的木雕。数量最多,规模亦大,内容丰 富。首进头门梁架上雕有“王母祝寿”、“践士会盟”、 “尉迟公争帅印”等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的木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三国演义’里面曹操大宴铜雀台一组,描绘曹操坐在铜雀台上观看校场下各员大将比武的场面, 突出刻划了徐晃与许褚在比武后为了锦袍而争夺得难解 难分的情景,人物生动传神,引人入胜。

因祠堂落成后,一直作为陈姓子弟读书办学的地方。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间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1950年设立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7年,经广州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全面维修管理。1959年辟为广东民间工艺馆。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

五、景点故事

陈氏书院建成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

100多年来,历尽劫难。其中最大的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那时陈家祠曾遭受驻兵扎营的破坏。

1940年-1941年曾进驻了一个日伪特务连。

他们对陈家祠肆意破坏、盗窃变卖、长久不修等种种摧残:把神龛四周极为精致的木雕人物、动物、植物最精妙的部分砍掉,使这些木雕故事断头缺尾,面目全非。

造成整座建筑物瓦崩地裂,门破墙危。

更有一次,日寇飞机空袭,一颗炸弹不偏不倚,正好落在后座神龛上,谁料这颗罪恶炸弹却居然没有爆炸,而使陈家祠幸免于难。

第二次是在1966年7、8月的文化大革命期间。

肩负着“彻底砸烂旧全球”使命的红卫兵,杀气腾腾地“兵困陈氏书院”,他们贴出大标语,声言要对这一“封资修藏污纳垢之处”,“砸到片瓦无存”!幸好该书院的一位职业人员在此险境中挺身而出,找着这队红卫兵的“司令”,痛说它的可宝贵、可珍视的大道理,以至声泪俱下。

按照古语所说:“秀才遇着兵,有理讲不清”,况且又是“文革”这一非常时期,但不知为何,这位并非“秀才”的职业人员,却居然能在鼎镬当前的险境中,讲清了道理,而那位“司令”呢,也居然幡然觉悟,下令“退兵”,而且宣布将陈氏书院划入自己这个组织的“势力范围”,不准其他派别、组织染指。

后来,有一队红卫兵也来此“破四旧”,两队红卫兵立刻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当时真是“剑拔弩张”,瞬息万变,情势特别紧张。

但结局,“好彩”又出现了,两队红卫兵“司令”竟然天良未泯,辩论的结局,毕竟最终真理战胜愚昧,大家达到了共识:陈氏书院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民族艺术宝库,不能砸烂,但后座神龛置放的神主牌,就是“四旧”。

结局5000多个陈氏列宗列祖的神主牌,除两个被偷偷拾获保存下来外,其余全部付其中一个炬。陈氏书院因此能在“文革”十年间“苟安一隅”,未遭摧残。

六、景点实用信息

门票

10元/人,未成年人,现役军人、障残人士、满65岁以上长者,凭有效证件免票;

18岁以上的中学学生至大学学生(全日制本科),60岁至未满65岁长者,凭有效证件购半票;

团体观众10人下面内容(含10人)不作优惠,11至20人(含20人)最低可按9折优惠,21人以上最低可按8折优惠。

每天下午5:00停止售票,5:15分开始清场。

开放时刻

8:30-17:30(17:00停止售票)

交通信息

公交

  1. 乘坐公交17、88路到陈家祠站下车。
  2. 2. 乘坐公交15、133路到荔湾路站下车。

地铁

乘坐地铁一号线在陈家祠站下车。

四、陈家祠历史简单介绍?

陈家祠堂又称&34;陈氏书院&34;,俗称陈家祠,位于广州市中山七路。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34;合族祠&34;,为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五、陈家祠人文历史价格?

这座保存完好的清末民间建筑,极具岭南特色,在陈家祠各厅堂、廊、院、门、窗、栏杆、屋脊、砖墙、梁架、神龛等处,随处可见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等装饰工艺。

聚贤堂是整个陈家祠的建筑中心,是当年陈家人举行春秋祭祀,聚会议事的场所,屋顶装饰着琉璃瓦陶塑,描绘亭台楼阁、古典戏剧人物等。

屋脊两端,塑造的是飞向云端的鳌鱼造型。鳌鱼的两根长须伸向天空,表达大众期望子孙独占鳌头,高官显贵的祝愿。后面的十二扇双面镂雕庭门,装饰华丽,雕刻题材包括六国封相、韩信点兵、携琴访友、荣归故里等,充满文化气息。

陈家祠的陶塑题材包括龙凤花鸟、瑞兽山水、历史故事、人物群像等,逐个环视欣赏下来,犹如看了一场戏剧。

六、陈家祠的历史意义?

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二十年(1894)落成,是广东省各地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其建立主要为参与捐资的陈氏宗族子弟赴省城备考科举、候任、交纳赋税、诉讼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废科举后,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民国期间,这里先后为文范学校、广东体育专科学校和聚贤中学。

1959年,书院被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以搜集、保藏、研究和宣传展览广东地区历代各类民间工艺品为主。兼及全国各地民间工艺品。馆内辟有多个展厅,常年展出馆藏文物。展品有陶瓷、雕刻、刺绣等工艺精品。1960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1966年,广东民间工艺馆闭馆,陈家祠主体建筑被广州新华印刷厂占用并作为印刷车间。9月,广州电影机械厂占用陈家祠东院,后院。

1980年,广州新华印刷厂迁出。1981年,陈家祠进行全面复原维修,1983年,重新对外开放。

1986年由国务院颁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组艺术建筑在文物部门的保护管理之下,得以发扬光大,供国内外人士观摩鉴赏。1994年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2002,2011年,陈家祠以“古祠留芳”,“古祠流芳”的雅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

扩展资料

陈家书院正是集岭南历代建筑艺术之大成的典型代表,包括前院、西院、东院及后院,占地一万五千多平方米。走进书院,漫步于古朴幽雅的庭院,穿越过笔直秀美的连廊,耳畔传来轻柔动听的丝竹乐,游客们无不惊叹于岭南大众的艺术创造。

那庄严瑰丽的造型,生动流畅的线条,错落严谨的结构,典雅美妙的组合和富有浓郁岭南地方特色的装饰艺术,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和美的享受。

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德、英、日等国的建筑专著《全球建筑艺术》、《中国南方建筑’里面,便盛赞她为中国南方建筑艺术的典范。

1959年,郭沫若以一位考古学家和文物鉴赏家的慧眼,写诗赞道:“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全球,胜读十年书。”

七、灵隐寺历史典故?

无论兄弟们好,灵隐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传说当时有一位僧人名叫惠休,他在灵隐山上修行时,发现山中有很多灵气,便在此处建寺。据传说,当时有一位神龟来到灵隐寺,带来了一块圆形石头,称为“灵隐石”,并说这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所化。惠休便将这块石头安放在寺中供奉,成为灵隐寺的宝物其中一个。

灵隐寺在唐代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为了中国南方佛教的重要中心其中一个。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曾在灵隐寺中修行,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诗篇。除了这些之后,灵隐寺还曾多次遭到战争和火灾的破坏,但每次都经过修缮后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在现代,灵隐寺成为了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其中一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八、泉州历史典故?

胭脂巷,北接涂门街,南至中山南路,为旧时进城必经之路。数百年光阴流淌,走过几许朝代的变革,小巷巷名从元朝的“燕支里”到清代的“胭脂巷”,背后是各种广为流传的典故。

元朝时,大批蒙古人居住在附近,为纪念其祖先发迹地燕支山,蒙古人将此地称为“燕支里”。彼时,同安苏颂第十世孙苏唐舍为避难迁居燕支里,苏氏祖闾有井名为“胭脂”,传说井曾经出过粉红色的井水,又说井水可制作质地上乘的胭脂,不少人做起胭脂水粉生意,“胭脂巷”由此得名。

走进小巷,气势恢宏的祖闾苏民居群,四座连排大厝,从巷东到巷南,四宅相连,竟快将胭脂巷整条街占满了。北宋著名政治家、科技巨星苏颂的后裔,瓜瓞延绵21世,苏氏后人不因其族常嗅胭脂粉气为荣,而以书香世袭为耀,走出一个个文人雅士。

行至胭脂巷尾,拐个弯,沿着南岳后街徐行几步,门楣上印刻着“和裕税典”字样的典当行,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周边典当行扎堆的历史;南岳后街中,曾经横跨两条街巷的黄氏古厝古朴而亲切,明代礼部尚书黄凤翔的后人呵护着祖宗的基业,开始第五次翻修;巷尾,寄托民众信仰的南岳宫藏身民居深处……

九、蓬莱历史典故?

蓬莱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个神仙岛屿,被认为是仙境之地,是神仙们的居所。其典故如下:

蓬莱三仙。相传,唐朝时期,有三位来自蓬莱岛的神仙,分别是李彦、李俨和李厚,他们身穿白衣,手持仙剑,行走于人间,为百姓解决疑难难题,治病救人,被大众称为“蓬莱三仙”。

蓬莱仙境传说故事。相传,很早以前,渤海中有三座神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求大秦江山永固、个人长生不老,便慕名来到这里寻找神仙,求长生不死药。他站在海边,眺望大海,只见海天尽头有一片红光浮动,便问随驾的方士那是何,方士回答:“那就是仙岛。”秦始皇大喜,又问仙岛叫何名。方士一时无法应答,忽见海中有水草漂浮,灵机一动,便以草名“蓬莱”做了回答。

十、庐山历史典故?

庐山和吕洞宾的传说

民间传说,庐山乃“神仙之庐”,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周威烈王时,匡俗兄弟在庐山学道成仙;随后,又传说周武王时,道家方辅与老子李耳,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得道成仙;又传说张天师的两个高足弟子王长和赵升被派往庐山,管理道家这个六十九福地……   

庐山神秘飘渺的云雾和人迹罕至的密林古洞,为这些神话传说增加了魅力。不过,上述神仙方士,都没有在庐山留下几许遗迹和诗文,讲不出一个体系的故事,唯有“八洞神仙”其中一个的吕洞宾,在庐山和九江有较多的遗迹和一些诗文。   

宋人白玉蟾小编认为‘授墨堂记’里面说:吕洞宾在游历庐山时遇上了“八仙”中的汉钟离,授给吕洞宾丹诀,后来两人一起成“仙”。《庐山志》也记载:唐咸通年间(860—874),吕洞宾在漫游江湖过庐山,遇五龙真君传授他剑术。吕洞宾既得五龙君剑术和汉钟离丹诀,便在庐山锦绣峰下的仙人洞内精心修炼。至今,仙人洞内的神龛里,仍奉有身佩宝剑,仙风道骨的吕洞宾塑像。

太平宫传说

庐山太平宫住着一位姓胡的道士。有一天一个自称“回道人” 的道士路过太平宫,此人仪表堂堂,穿着讲究,很有几分“气宇昂昂,风神奕奕”的样子,然而,宫中却没有人理睬他,只有胡道士用一杯茶招待了他,两人边喝茶边谈笑起来。一会儿,“回道人”用手指指胸口,向胡道士讨酒喝,胡道士拿出一壶酒,他一口气喝了一百多杯还嫌不够,从清晨喝到傍晚仍毫无醉意,并邀请胡道士再到他的住处去喝,胡道士说天色已晚,便婉言谢绝了。   

数年之后,一个衣衫槛楼,蓬头垢面,自称“大宋客”的人又来找胡道士。这个“大宋客”肩上扛着两个大酒坛,说是他的行李,他将坛子往地上一倒,尽是黄金、白银,他取出其中的一点碎银子, 买了酒便与胡道士一起喝起来,一直喝到日头偏西。这个“大宋 客”便用刀撮了一些土,倒上剩下的酒,一搅拌成了墨,用手去打它还会发出铮铮的响声。这时,胡道士已经喝醉了睡在床上,“大宋客”拂袖而去。“大宋客”走后,这个房间一天都是异香弥漫,“大宋客”留下的那把刀也是金光灿灿,大众都争着要买它。胡道士醒来后,看见墨便来吃,吃了一半,灵魂一振,老病全消,直到七十多岁时,还颜面如春,好似少年一般,连酒量都不减当年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