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生平简介(刘禹锡一生三起三落)

刘禹锡的人生经历(简介)?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后历任朗州司马、连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等职。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卒年七十,赠户部尚书。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成就:

1、诗歌

刘禹锡的山水诗,改变了大历、贞元诗人襟幅狭小、气象萧瑟的风格,而常常是写一种超出空间实距的、半虚半实的开阔景象,如“水底远山云似雪,桥边平岸草如烟”(《和牛相公游南庄醉后寓言戏赠乐天兼见示》),“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缭乱碧罗天”(《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

2、辞赋

除诗歌与论说文外刘禹锡的辞赋创作在唐代辞赋史中,乃至整个辞赋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环节,其存赋十一篇,与唐代各家所存辞赋数目相较,也不算少了。马积高在其著作《赋史’里面评价中唐时期的辞赋家,列柳宗元为首位,韩愈、刘禹锡并列又将柳宗元之辞赋同屈原相提并论,即可见一斑。

3、论说文

刘禹锡的文章以论说文成就为最大。一是专题性的论文,论述范围包括哲学、政治、医学、书法、书仪等方面。哲学论文如《天论》三篇,论述了天的物质性,指出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见解,并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上分析了“天命论”产生的社会根源,在唯物主义想法提高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刘禹锡先后被贬三次刘禹锡被贬的缘故是何?

刘禹锡第一次流放是由于参加“永贞革新”事件而遭贬。而第二、三次流放却是由于写诗讽刺权贵而遭贬。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李诵即位,是为唐顺宗。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这时受到唐顺宗信任进入中枢。刘禹锡与王叔文相善,其才华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参与对民族财政的管理。

这段时刻里,刘禹锡政治热诚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二王刘柳”集团在短短的执政期间采取了不少具有提高意义的措施,但由于改革触犯了藩镇、宦官和大官僚们的利益,在保守势力的联合反扑下,很快宣告失败。唐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李纯,王叔文赐死,王丕被贬后病亡,刘禹锡与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贬为远州刺史,随即加贬为远州司马。

扩展资料: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年)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年),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晚年到洛阳,与朋友白居易、裴度、韦应物等交游赋诗,唱和对吟,生活闲适,和白居易留有《刘白唱和集》、《刘白吴洛寄和卷》,与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对吟唱和佳作。此后,他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会昌二年(842年),刘禹锡病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岁。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葬在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介绍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刘禹锡的生平简介

刘禹锡,生于772年,卒于842年。字梦得,晚年自号庐山人,今江苏徐州人,是匈奴人的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其中一个。

刘禹锡天资聪颖,敏而好学,从小就才学过人,气度非凡。他十九岁游学长安,上书朝廷。二十一岁,与柳宗元同榜考中进士,同年又考中了博学宏词科。

后来在政治上不得意被贬为朗州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

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