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方山

断断续续在中国最东部的首阳山畔待了个把月,时间有规律,生活很充实。临行前利用收拾行装的时间,到南面的方山,观赏了一场秋景。
出得门来,信步前行,穿过潘家村僻静的小巷,看到了当地为贫困家庭设置的净化水装置,投资不大,却可以明显提升老百姓的健康水平,反响想来不错。想起曾经参与的扶贫事业今年终于可以大功告成,很是欣慰。这是可以在千百年后的历史中留下一笔的盛事,如果再根据实际,在尊重老百姓意愿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资金效率就更加完美了。
县道上没有几个行人,车辆也很少,偶尔匆匆而过的行人不可能注意我这个路边疾步前行的过客,我倒是可以饶有兴致地猜测前面骑行者前进的方向。
深秋的街旁,树上堆砌着灿烂的金黄,树下的枯叶随风飘扬,鸟鸣婉转,却很难看到它们曼妙的身影,只有稀稀疏疏的芦苇像是在招手致意,伴随着远处飘来农家肥的气息,终于抵达了方山脚下。
据资料记载:方山形成于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海拔338米,面积8平方公里。山体雄伟,平原突起,巍巍壮观。东携白浪,西镇丹水,北映孤山,南望汶河,是桂河、于河、小丹河三水之源头。山上植被丰茂,景色优美,钟灵毓秀,气象万千,名闻遐迩的昌乐蓝宝石盛产于此,早在3500年前,爽鸠氏部落就在此繁衍生息,可称东莱盛景,齐鲁佳地,物产丰美,人文气息厚重。
方山原有松柏1500余株,其中最老的元柏至今已历700余载。有心人观察,这1500余株松柏,规则地排列成一个硕大的“寿”字,想必此地必是孝悌之乡,野老乡贤惬意得很。
方山西半坡上有一座古庙,为方山庙。主体建筑自南而北,由山门、过厅、正殿组成。据元朝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重修方山神龙祠记》记载,此前“几经烈火焚毁庙貌煨烬”。据此推断,该庙应是宋代或更早的时期所建。
方山庙内外碑碣林立,古木参天,青藤绕槐,紫薇丛生。正殿前有一山泉,依势凿池,曰“方水池”,一勺泓然,深六、七尺,如圭,如盅,如仰盂。冬夏不竭不溢,终年清澈。池上砌一独拱小桥,曰“步云桥”,小巧玲珑,两侧石雕护栏,桥畔池边,数百年黄杨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这就是昌乐八景之首的“方水朝烟”了。
方山庙正殿内,雕梁画栋,正面端坐着一尊身着朝服的金面塑像,这就是当地群众称颂的方山爷。方山爷左右两侧有妻妾侍女,皆仪态端庄,东西两端,塑有风伯、雨师、雷公、电母等八位尊神。此地民间故事甚多,旧时香火很盛。
庙侧小径,可以登临山顶,一览四周秋色,只是道路年久失修,落石堆积,贸然前行有些危险,多处警示牌上明令禁止上山。
堪堪时日不早,转身下山,巧遇看庙的老者与二三好友高谈阔论,喜笑颜开,闲扯几句之后,拱手相别。身后松涛阵阵,溪水潺潺,眼前满地金黄,云雾俱散,搭车返家,夕阳正高。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