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的离别
不管是一个孩子,还是目二胎三胎的到来,在他们的成长中,每个孩子,每个人分离都不可避免。
分离焦虑一般是指儿童与他所依恋的对象(通常是母亲)或最初照顾他的人分离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苦恼焦虑的情绪和不安行为。
我们以前分享过,婴儿的依恋关系形成于6-18个月,这段时间里,婴儿与他的亲密照顾者发展出依恋心理和行为。与此同时婴儿开始认生,对陌生人感到焦虑,分离焦虑也在8 个月~12 个月时出现。18 个月时达到最高峰。所以我们建议三岁前的孩子最好有稳定的养育。 原因在于婴儿与母亲或照顾他的人离开时,面对着不熟悉、不能理解的事件,失去了使他舒适和满意的主要源泉。儿童对环境越熟悉,内心越安全,分离时所表现的焦虑越少。
婴儿从依恋转为不依恋经历三种不同的感情历程:①主动抗议,开始两天用哭闹、寻找、摇床等表示抗议;②失望,几天后,不再哭闹,表现为悲哀、后退、无助,有时对新的照顾者表现出愤怒、仇视;③不依恋,忘掉所依恋的人,开始建立新的关系。
既然分离如此痛苦,多数时候我们又无法避免分离,怎么能减轻分离的焦虑,并让分离带来成长呢?
在照顾者离开时: 1、分离前,建立多重依恋关系,即让儿童接触较多的人,使母亲或主要照顾者离开时,别人易于代替。 2、逐步分离,主要照顾者一开始可以短暂的白天离开1-2小时,接着半天,全天,晚上离开,这样循序渐进地让孩子接受。 3、推迟分离时间,孩子在1.5-2岁时会形成客体永久性概念(即离开身边的人或物也是存在的,不会消失)。在此之后再分离,孩子不会担心妈妈消失或不要他了 ,这样对孩子来说更容易接受。 4、离开之前如实告诉孩子。很多人担心走之前跟孩子说,孩子会哭闹的厉害,离开变的困难。事实证明,走之前告诉孩子,他会更容易接受,并接能够更快的接受照料者的离开。如果每次躲着孩子离开,孩子会变的恐惧,矛盾,愤怒,甚至改变基本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 5、回来之后及时对孩子进行安抚,让孩子知道不会因为离开而放弃对他的爱。长时间外出,记得视频和孩子进行互动,把爱种在孩子心里。 6、次要照顾者离开时,同样给孩子传递正面积极的信息,让孩子知道任何家人离开一定会回来的。 7、切勿在照顾者离开时吓唬孩子。“妈妈不要你了”“再哭妈妈就不回来了”等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恐惧,让孩子感觉到照顾者离开是因为“我不好”,这样会让孩子变得退缩与自卑。
当孩子离开家要去幼儿园时: 8、多带孩子出门,接触外界更多的人和事,与外界建立安全互动链接。 9、即将上幼儿园的孩子,先提前从一两个小时的托管开始,再慢慢过渡到半天,一整天。也可以让家长先陪伴熟悉适应环境。 10、给孩子美好的期待,让孩子对幼儿园充满憧憬。 11、让孩子掌握必要的生活技能,比如吃饭上厕所,一个人睡午觉等,这极大的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12、按时接送,稳定的作息和习惯,会让孩子更安心。 13、缓解大人的分离焦虑。很多时候孩子未必有父母想象的那么脆弱,往往是大人的分离焦虑传递给了孩子,所以大人的稳定会让孩子的焦虑缓解很多。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