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星台高度?
观星台由盘旋踏道环绕的台体和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的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顶边各长8米多,基边各长16米多,台顶小室是明嘉靖七年(1528年)修葺时所建。台下北壁设有对称的两个踏道口,可以由此登临台顶。在环形踏道及台顶边沿筑有1.05米高的阶栏与女儿墙,皆以砖砌壁,以石封顶。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隅各设水道一孔,水道出水口雕作石龙头状。
观星台的北壁正中,有一个直通上下的凹槽,其东﹑西两壁有收分,南壁上下垂直,距石圭南端36厘米。石圭用来度量日影长短,因此又称”量天尺”。它的表面用36方青石板接连平铺而成,下部为砖砌基座。石圭长31.196米,宽0.53米,南端高0.56米,北端高0.62米。石圭居子午路线。圭面刻有双股水道。水道南端有注水池,呈方形﹔北端有泄水池,呈长条形,泄水池东﹑西两头凿有泄水孔。池﹑渠底面,南高北低,注水后可自灌全渠,不用时水可排出。泄水池下部,有受水石座一方,为物品向长方形,其上亦刻有水槽一周。
二、观星台故事?
元代初叶,气候反常。水、旱、风、雹等灾害,连续不断。元世祖忽必烈便骑着御马,带领 随臣,南走北访,想找一位「管天」的能人。有一次,忽必烈来到顺德府邢台县境内,见一个乡场上摆着许多测量天象的器具。他下得马来,亲自观看一番,当即派人查问这些器物是谁造出来 的。随臣查问后禀报说:「造器者是该乡监生郭荣之孙郭守敬。此人智慧渊博,尤其擅长天文。」 忽必烈闻听大喜,立即下了一道圣旨,选郭守敬进京硏究天文,改革历法,并赏他快马十匹、随 从多人,以利外出观测。
郭守敬带着随员,乘着快马,到全国各地周游,想挑选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一座观星台。据 说,修建观星台的地方,应该选在大地的中心。可是,大地的「中心」在何处呢?郭守敬想尽办 法也测不出来。他又急又愁,头发脱落了,两眼凹陷了。就在这个时候,有位医生送给郭守敬的 随从一张药方,说郭大人只要照方服药,就不急不愁了。
郭守敬接过药方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天心一个,地胆一枚。
引子:中药一钱。
郭守敬心里大喜,天心地胆不正是他要找的地方吗?忙对随从说:「去!赶快把那个大夫请 来!」
随从走到大门口 一瞧,转回来说:「大夫早已走了。」
郭守敬特别惋惜地说:「此药妙矣!」
随从人员问道:「有天心地胆这样的药吗?」
郭守敬说:「药虽然还没有找到,可是药引已经找到了。『中药一钱』。『中药』即『嵩山』, 『一钱』即『以前』,莫非天心地胆就在嵩山前面?」于是郭守敬便带着人马,来到「中岳以前」, 寻找天心地胆。
有一天,几许随从在嵩山扳倒井边,见一处悬崖犹如刀切一般齐整,一个石匠拿着拐尺墨斗, 在崖壁上划了许多正方形格格。一个随从走上前问:「师傅,你画这做何用?」石匠说:「做尺子量天用。」 随从讥讽道:「听师傅的口气,你是个心大、胆也大的人啊!」 石匠一本正经地说:「再大还能比天心地胆大吗?」 随从听到「天心地胆」四个字,忙问:「天有心地有胆吗?」 石匠回答:「怎样没有?没听人说,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
随从人员急忙又问:「告县在何处?」 石匠用手一指说:「中岳以前。」 随从听到石匠这番话,又仔细看了看他的相貌,好像是从前见过的那位送药方的医生,便问:
「师傅,无论兄弟们……」石匠听他问话,忙指着山下说:「看,山下来了 一帮人马。」 随从人员一看是郭守敬他们上山来了,赶忙下去迎接,把老石匠的话,全部讲给了郭守敬。 郭守敬一听,急忙往山上赶来,来到扳倒井边一看,何处还有石匠?只见青石崖上划着三十六块 方格格。随从人员再次提醒郭守敬说:「郭大人,那石匠不是说天心地胆在吿县吗?吿县可能就 是吿城县,咱去那里看看吧!」
郭守敬「嗯」了 一声,便带领人马,直奔告城县而来。此时正值仲夏,第二天便是夏至。这 天早晨,知县陪同郭守敬一行上街察看,来到县内铸铁市口,忽然看见一群小孩子拍手高唱道:称天秤,在地中;
夏至到,日无影。
有了秤,人胆大;
老天爷,害了怕
知县向郭守敬解释道:「称天秤就是石圭,古时夏至这天中午,太阳直射石圭而四周无影, 由此可知石圭所立之处为地中。」
接着,他们又来到周公测景台,观看当年周公测天用的器具。
知县又说:「古时候大众就把这里称为『地中』。百姓们常说:地中就是天心地胆。」 郭守敬这才恍然大悟,便上书朝廷,在告城县建立了一座观星台。后来,郭守敬又得知扳倒 井崖壁上的方格格可以量地,便凿了下来,运到观星台去。从此,他就在这座观星台上测天量地 了
三、观星台的传说?
人类对太空的向往和好奇,古已有之。在喧闹的北京东二环路边、紧邻建国门地铁站,有一座古朴的高台建筑,高台旁边,树木掩映下是一座古朴典雅的四合院。这就是北京古观象台,明清两朝赫赫有名的皇家天文台。台顶的八个神秘物件是民族一级文物,清代大型青铜天文仪器,中西合璧的特质令它们享誉全球。
古代的天文观测场所被称为观星台、司天台、云台,在一些更古老的传说和典籍中也被叫作清台、神台、灵台等。《诗经·大雅·灵台》篇首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说的就是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周代,周文王组织百姓修建灵台的事务,并且修好之后,“民始附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地位要远远高于现代,这是由于与上天有关的事,是古代政治中关系到统治者权力的头等大事,基本上民族的重大事件都会和天象以及历法联系在一起。因而,天文仪器不仅仅是观天的科学仪器,更是礼器,是象征王权统治的国之重器。新朝鼎立,修建观天、祭天的场所和观象授时是民族政治生活的重中之重。
四、观星台怎样用?
观星台除了测量日影的功能之外,当年的观星台上可能还有观测星象等设施。元初进行“四海测验”时,在此地观测北极星的记录,已载入《元史·天文志’里面:“河南府阳城,北极出地三十四度太弱。”
(“太弱”为古代一度的十二分之八)又据明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孙承基撰《重修元圣周公祠记》碑载:“砖崇台以观星。台上故有滴漏壶,滴下注水,流以尺天。”
由此可知观星台当是一座具有测影、观星和记时等多种功能的天文台。
五、塞尔达观星台?
找到蓝色火焰后,要使用火炬或者任意木制的武器携带。有条件的话就使用火炬来运送,火炬可以使蓝色火焰时刻更加持久,而使用木制武器的话太浪费了。
在运送的途中,会遇到部分的石灯柱,可以用蓝色火焰把它们点燃,火焰不小心熄灭的话,还能再石灯柱上取火。
六、何故叫观星台?
起初建立的时候是为了更好的观察天上的星体,因此,叫做观星台。
七、中国有几许观星台?
中国五大天文台指的是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以及陕西天文台。
八、告成观星台开放吗?
景区正常开放,开放时刻8:00-17:00
观星台前后院落共分照壁、山门、垂花门、周公测影台、大殿、观星台、螽斯殿等七进,院内复制安装各种天文仪器十多种。观星台系砖石混合建筑结构,由台体和石圭两个部分组成,台体呈方形覆斗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台高9.46米,连台顶小室统高12.62米。
九、观星台建筑文化赏析?
观星台位于登封市告成镇,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八大景区其中一个。观星台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全球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其中一个,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全球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格, 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古观象台位于北京市建国门立交桥西南角,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是全球上古老的天文台其中一个。它以建筑完整、仪器精致、历史悠久和在物品方文化交流中的特殊地位而闻名于世。观象台在明朝时被称为“观星台”,台上陈设有简仪、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台下陈设有圭表和漏壶。清代时观星台改称“观象台”,辛亥革命后改为中央观星台。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间,天文台上先后增设了八件铜制的大型天文仪器,均采用欧洲天文学度量制和仪器结构。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天文观测工具,还是举世无双的历史文物珍品。
十、登封观星台原理详解?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通过观测太阳的运行轨迹,认为阳城是天地和宇宙的中心,并且在这里测量日影和验证四时。从此以后,当地就有了这样的民谣:“天有心,地有胆,天心地胆在告县”。
走进观星台景区的大门,经过照壁、山门和垂花门之后,迎面出现一座石柱,表面赫然写着“周公测景台”五个绿色的大字,后方的小庙中供奉着周公的塑像。相传,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阳时,曾经在这里测影。原本的测景台为土堆和木杆,直到唐代的开元十一年(723年),太史监南宫悦在此地建造起石制的测景台。
这座测景台通高3.95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梯形的基座被称为“圭”,上部的石柱被称为“表”,“表”的北面距“圭”上面的北边沿约37厘米。夏至日的时候,“表”的影长约37厘米,正好与“圭”北边的上沿长度吻合,因此测景台四周看不到影子,故俗称此台为“无影台”。
在测景台两侧,竖立着很多石碑,大多都是后人参观此地写下的感言。其中,垂花门内侧的一块石碑,上方刻着明代书法家郑大原写下的《春日谒周公祠观测景台》:“元圣当年曾测景,巍峨庙貌石淙浔。阶前台榭余芳草,门外山川映古林。观象已知超远略,量天更见识玄心。我来肃戒明禋典,漫向碑前績赏音。”
旁边有一口古井,虽然仅存两件石柱,然而依然被郑重地陈列在台基之上。相传,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这里修建观星台前,先期挖凿了这口井水。后来,测量仪器所使用的水,以及日常生活用水都取自此井。
观星台的正中有一条石槽,连接着下方长31.196米的石梁,它们相当于测量日影的圭表。高高耸立的台子,相当于一根直立在地面上的竿子,也就是所谓的“表”;台下长长的石梁,相当于一把测量日影的“尺子”,也就是所谓的“圭”。每天的正午,阳光会将台顶横梁的影子,照射在下方的“尺子”上。古人就是采用这种技巧,测定出太阳影子的长度,为制定准确的历法奠定了基础。
在观星台的顶上,还可以看到一件日晷,原本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可惜指针已经丢失。指针垂直穿过圆盘中心,圆盘南高北低,平行于赤道面,与“圭表”的原理基本相同。日晷两面都有刻度,分别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和“时正”,正好是一天的24个小时。
除此之外,在观星台下方,还可以看到郭守敬创制的高表、正方案和仰仪等物的复制品,它们都是天文学中不同的测量仪器。在观星台的对面,有一座螽斯殿,原本是帝尧殿。1944年,侵华日军炮击观星台,殿宇被毁。2005年,登封文物管理局筹资,在原址上进行了复建。
旧周王城位处西都镐京,在新周天下格局之下,显然已不再适合成为首都。短短几年之间,武王去世,管叔、蔡叔与殷商旧民联结叛乱;东方淮夷动乱不息,这都客观上表明了迁都的必要。君主唯有执中方可统御四方,以至八方,探求地中成为当务之急。
《周礼·大司徒》记载:“日至之景,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夏至日,直立一根杆子,若影长一尺五寸,该处即为地中。按《周髀算经》的八尺圭表的记录,杆子长当为八尺。经过多处勘察和反复测影,周公求得地中为告成。
天地之中,这是就周代的疆域而言。以现代地理经纬看,周朝疆域北端是三公其中一个召公奭及其子的封地燕蓟,处于北京、大同一带,纬度约40;南端是熊绎封地楚,位处长江流域的长沙,纬度约30,南北之中纬度为35。东端是太公姜尚封地,濒临大海,东经约118度;西端是旧周故地,镐京西经约108度,则物品之中约113度。今告成,古阳城北纬34.4度,东经113度,恰恰是周代疆域物品南北的中点。
“中”,且必须是地理意义上的中,舍此无从谈立中与执中,遑论问鼎与逐鹿。以告成为中心而确立起的京畿,上应紫微宫,下临河洛地,得天时、地利与人和,方有八百年周朝江山延续。
立杆测影定九州,居中临御天下治。思及此,越千百年之后,身处当下的我们追迹三代,除了文献纸堆中寻影,更应王城故都里访貌。
元代时,郭守敬驻留告成数年,重建了观星台和复原了许多观星仪器,今天基本保持了当年的格局,已被列为全球十二个古天文台其中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