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对子孙后代的“包办代替”


来源:《家族企业》杂志
(微信公众号ID:jiazuqiyezazhi)

作者:张宏杰

今天的家长大多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度包办代替,对孩子有很大危害。
有的家长什么心都替孩子操好了,不愿意看到孩子遭受任何委屈和挫折;有的家长则对孩子总是喋喋不休,事无巨细,样样过问;更有甚者恨不得一直把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到孩子退了休才放心。孩子被父母的爱“囚禁”,被剥夺了成长锻炼的机会。而在这样的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很难出色。
明太祖朱元璋对子孙后代,恰好就犯了这样的错误——爱得太事无巨细了。

不遗巨细的《皇明祖训》

朱元璋出身赤贫,非常喜欢操心吃苦。当了皇帝之后,他经常思考帝国的命运,担心他的子孙后代不争气,会导致他构建的国家机器陷入运转混乱,因此,他预先设定好了他死后每个接班人的行动轨迹。朱元璋花了整整六年时间,七次删改,用曹雪芹写多半部《红楼梦》的心血,写了一部叫做《皇明祖训》的书,专门献给他亲爱的子孙们。
《皇明祖训》是明太祖朱元璋主持编撰训诫子孙的书籍。洪武六年(1373年)颁布时名为《祖训录》,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修定后再颁布,改名为《皇明祖训》。全书十三章,现在北京图书馆与台北、日本都有藏本,其全文收录于《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中。

在序中,朱元璋这样告诫他的后代们:

你们生长在深宫之中,不知世故。而我幼年孤贫,长大了又值兵乱,二十四岁就当兵,头三年是小兵,后来一步步上升,这个过程中我劳心焦思,虑患防微,近二十年,终于一统天下。所以,人情世故,人之情伪,我深有研究。
群雄都是天下最强悍诡诈的人物,最难制御,我已经都制服了。老百姓在兵荒马乱中变得越来越奸滑,最难统治,我也已经治得服服帖帖了。未建国前,我就开始制定统御天下的法律规章,十多年间,不断修改,务期详尽,现在已经都出台了。颁布之后,效果不错。现在,我又做这《皇明祖训》,以它作为我们家的家法。我把草稿贴在西厢房里,每天早上晚上阅读、修改,以求万无一失,首尾六年时间,大改了七回,这才定下,真不容易啊!不过有了这个东西,你们做皇帝就好做啦!凡我子孙,都要严格服从我的这个详细规定,不许自做聪明,违反我这个规则。一个字也不许改!如果你们听话,那么咱们老朱家的天下一定会千秋万代!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一个字也不许改”的东西都有些什么内容。
在这本书里,首先朱元璋详细规定了从皇帝到亲王的行为准则。从“如何行政”、“如何执法”的大章大法到“如何安排日常起居”、“如何管理后宫”、“皇族间如何行礼”等生活细节,规定之详尽繁琐,让人难以想象。
治国行政的大原则笔者就不详细介绍了,仅仅引用几个小细节,来看看朱元璋为后代考虑得周密到了什么程度。
《皇明祖训》序言

《皇明祖训》开宗名义第一章是安全第一:为了安全起见,你们和亲信大臣们商量机密时,带刀护卫只许离你们十丈远。每天晚上,都要警省。没事常听听城中动静,听听市井是不是有什么异常?也可以到院子里,看看天气星象,有没有什么灾难的征兆?
另外,作为仁慈的父祖,连子孙后代如何吃饭,哪顿饭多吃哪顿饭少吃,朱元璋都想得周周详详:当了皇帝住在宫里,每天要早起晚睡,酒要少饮,饭要按时吃!午饭不许吃得太饱!括号,如果是外出在路上,可以不受此条限制。
《皇明祖训》其他各章中也有诸多细碎的注意事项。比如,如果宫内女子生病,只能在白天找大夫,夜晚不管多急的病,只能挺着。请大夫时,须要监官、门官、局官各一人,太监三人,老妇二人,陪医生一起进宫。如果这些人不陪,只叫老妇陪着进宫,则很容易发生危险之事,官员都要斩首,太监、大夫、老妇都要凌迟处死。
再有,他亲自规定亲王出行时,都要带些什么东西:交椅一把,脚踏一个,水罐一个,水盆一个,香炉一个,香盒一个,拂子二把……
《皇明祖训》之不征之国

看了这些规定,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朱元璋想了六年,改了七次了吧。看看,做朱元璋的子孙多么享福,出生时几乎不用携带大脑。300多年里,大明王朝基本上就是按照朱元璋制定的政治模式来运转,每一件事都有成例,每一件事都有定制,几乎没给后任皇帝留下任何权力运用上的自由。没有紧急的事情,皇帝不得出紫禁城一步。一年到头,一天到晚,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有固定的日程。

朱元璋的“幸福观”

在今天看来,朱元璋制定的这套过于详细的祖制,过度束缚了子孙后代的手脚。但是朱元璋自己并不这样认为,相反,他认为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子孙后代的幸福。从一个出身贫农的人的视角出发,他认为“幸福”就是吃饱穿暖,再进一步,就是吃肉穿绸。除此之外,他想象不到人还有别的需求。至于被约束得严一点,他认为这不但不妨碍幸福,反而增进了人们的安全感。让我们来看看朱元璋怎么样看待,并用语言来表述自己的“幸福观”。(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太祖高皇帝御容。)

《大诰武臣?储钦等擅收军役第七》:淮安卫指挥储钦受贿被朱元璋严惩。朱说:“今日他们这样遭贬,何不当初依本分,守着本等职事,好房子里坐着,关着俸米吃着,却不快活么!他却务要这般撒泼做,不知他们心里然是如何想的?”
《监工卖囚第二十六》:千户郭成,为了贪财,放了罪犯,朱说:“却将一个千户的名分弄坏了,有这等薄福的小人。”
在《皇明祖训》中,他这样教导后代们:“凡自古亲王居国,其乐甚于天子。何以见之?冠服宫室,车马,仪仗亚于天子,而自奉丰厚,政务亦简。乐莫大焉。”
朱元璋幼时十分贫困,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四月淮北大旱,引发饥荒,朱元璋初六父崩,初九兄薨,廿二日母崩,与仲兄极力营葬后,秋九月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五十日,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云游淮西颍州。

在贫民出身的朱元璋看来,在好房子里坐着,吃国库粮(关着俸米吃着),不用干活,这就是天下最大的幸福。因此,他认为自己把孩子们应该操的心早早操完了,就是对孩子们最大的爱护。

过度束缚下的极端结果

与我们想象的皇帝可以随心所欲不同,明代的皇帝实则是帝国机器上一个要求运转极为规律的零件。他的日常生活套在由一整套任务、惯例、礼仪组成的重轭之下,如同一架刻板的时钟,每月、每天甚至每个时辰需要做什么,都有严格的日程规定。皇帝的主要社会责任之一,就是出席并主持一个又一个复杂庄重的典礼,祭天、祭地、祈谷、祭太庙、祭社稷,谒陵、册封、封赏……
这些典礼都是历代相沿,日期、形式、程序都有严格规定,不得有任何变化。(明万历皇帝着布袍步行前往天坛祷雨,《徐显卿宦迹图》。)

比如每年元旦诣奉先殿、祭祖,到后宫向两宫皇太后祝贺、御皇极殿受百官朝贺,在乾清宫开笔,写“正大光明”;正月间祭太庙、祈谷、宴近支宗族、宴廷臣;二月则有祭社稷、行耕田礼,开经筵……这些规模巨大、为时长久的活动,皇帝自始至终都应该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在祭坛上一站就是几个时辰。平心而论,这是一个不轻的体力活儿,要求有不平常的耐心。从这一点看,做皇帝实在不是那么容易。
皇帝就是大明社会这座金字塔的宝顶,是礼仪和秩序的象征,围绕皇帝所制定的种种繁琐而严格的礼仪制度都体现了神圣不可侵犯的秩序精神。就以穿衣服为例,宫内建立了一种专门档案叫《穿戴档》,详细记录皇帝每天服饰的穿戴情况。每季、每月、每天穿什么样的衣服,都有严格的日程规定,丝毫不得紊乱。
甚至一天之内,皇帝也必须换三次以上衣服:上朝要穿朝服、下朝要换常服、就寝前要穿寝服。

吃饭也不能随心所欲。吃饭的时间、地点都有祖制明确规定,后世皇帝不得擅自更改。御膳的食谱每天由内务府大臣划定,每月集成一册。每次传膳,都要按皇帝仪制,上菜近百种,虽然大部分菜皇帝根本不动,但是也必须摆上。为了防止近侍掌握皇帝饮食规律不利安全,祖宗规定,每种菜最多只能吃三口。
甚至连睡觉也没有自由。皇帝到哪个宫中就寝,都会有尚寝局事先安排。就寝顺序,也有严格规定,比如妃子必须从皇帝的脚下爬进被里,接受皇帝的“宠幸”。“幸”到规定时间,比如说 30 分钟,门外值守的太监就会高声喊喝:“请万岁爷节劳。”这也是祖制所定,为的是防止皇帝纵欲过度,伤了身子,耽误第二天日理万机。
在一定意义上说,明朝皇帝简直就是世上最可怜的囚徒,且刑期无定。(南京紫金山明孝陵。)

在过度保护、过度约束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人生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一生下来就拥有一切,心中惟有自我,不会考虑别人,缺乏对国家、社会和家族的责任感,自理能力差,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别人提供的一切,懒惰软弱,优柔寡断。也有另一种孩子,因为生下来一切都被规定好了,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坚决不按照父母的意志行事,他们冲动、冷酷、脾气暴戾,处处挑战权威。
我们看明朝皇帝,除了前期几个,其他大致都可划为这两类。万历、天启是懒惰性的代表,而正德和嘉靖则极度逆反。朱元璋以祖制过度约束自己的子孙后代,是他们大都不争气、不靠谱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是历史学博士,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著作。)

—END—
(本文详见于【《家族企业》杂志2018年8月刊】 未经本刊授权,不得转载;经本刊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

赞 (0)
版权声明